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大茅坡精神”助推我县乡村振兴
来源: 时间:2018-12-10

大茅坡位于我县高阳镇鹿渡村,距离县城14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3.8平方公里,大茅坡地处鹿渡村一、二、四、五、六组,紧邻旺宁路,域内有穿其盘山而上的鹿虎水泥路,人口200余户1000余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雄的大茅坡人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夏战三伏,冬战三九,在荒石坡上高质量地造出了“千车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夺高产”的奇迹和全国闻名的“大茅坡精神”,在全国树起了一面旗帜,该村老支部书记唐发春作为农民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现大茅坡已建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已全部栽植茶叶,黄茶绿茶共计300余亩,园区内防旱池、耕作便道、引水渠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是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典范,域内有米仓山茶博园等休闲度假区,大茅坡是乡村旅游的绝佳去处。

90年代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茅坡,是乱石嶙峋的瘠地,是全县有名的“干羊腿”。这里交通不便,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这样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坚韧性格,也容易形成落后,愚昧的生活方式和安贫乐道、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观念。贫困,既是经济的贫困,也是文化的贫困,创造力的贫困,但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的贫困。大茅坡上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84户,754人,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年年靠返销粮苟且度日,再吃苦,苦中无甜;再流汗,汗里无金。温与饱这两个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成了他们最高的奢望。

助推解决温饱梦

90年代初,为开采山顶的黑色大理石矿,修筑了一条穿越大茅坡全境的资源路,给大茅坡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生机。国家以工业发展项目在大茅坡开始实施。199010月至19949月,群众在大茅坡上开山取石,改田造地,隆隆地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大茅坡,他们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历经四度寒暑,投入劳力16万个,挖填土石38万立方米,垒砌石墙400道,总长3万米,高保准建成水平梯田600亩,通过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时任支书唐发春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村妇女主任康怀贵被誉为“铁姑娘队长”,许多农户杀年猪,打半磨面,洗浆补丁都放在晚上办。先后有13个省市,18个县区领导前来参观,4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四川省省长张浩若,常务副省长谢仕杰,副省长刘昌杰,省农工委主任赵文欣,省农牧厅厅长张中伟等现场视察。世界水土保持专家诺雷斯称赞大茅坡是“中国梯地建设最好的地方”。

为尽快让新建土地见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旺苍县政府,县农业局,高阳镇政府与村社一道,大力推广“一改带三改”,逐户落实深沟开厢、五肥下种、粪团育苗移栽等增产技术,终于使这块黄泥地上长出了祖祖辈辈没有见过的好玉米,得到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平均亩产达380公斤,人平净增产143.6公斤。大茅坡人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艰苦岁月。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曾在90年代风靡全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大茅坡经验的热潮,并创造出无数个大茅坡,它不但是全国地区的农民找到了解决温饱的捷径,而且还为保护和再造了耕地提供了一条鲜活的经验。但在大茅坡确实形成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现象。这块土地只是增添了层层梯地,道道石墙,长出来的仍是玉米、小麦。仅仅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带来耕作便捷,过着小康即安的日子。山还是这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群众看着这片净土叹气,无所适从,心里多么期盼依靠生存之本给自己带来财富啊。党中央,国务院战略性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民政策接踵而来,全省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在鹿渡村尘埃落定……

助推脱贫致富梦

2006年8月至2012年底,通过县、镇、村三级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当地茶叶,旅游资源等自然优势,包揽八大项目,标志着示范新村在大茅坡正式拉开帷幕。

劈山筑路立致富支柱。道路交通差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境内虽有一条90年代初修筑的公路,但因坡高路陡,损毁严重,加之无排水系统,长期养护不到位,路面槽深坑大,时常难以通行。农用物资购买,农产品销售运输难度大,成本高,效益低,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请专业人员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设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三到位,三保障”。一是人员到位,保障全线不留空缺,针对人口流动大,认识不一致的现状,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来制定管理措施,以新分段作业。开工后,远在北京,浙江等地的打工青壮年闻讯辞工回家投入战斗,祖孙三代一起上阵的场面随处可见,再现“全体村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决战景象。鹿渡八社八十高龄的李福宗老人在去世前三天还在修建公路,其精神感动了全村人。鹿渡十社的群众完成主干道后,在社道公路建设中,连续三个月不下火线,直至建成通车。二是铺砌到位,保障路面平整坚实。为铺水泥路奠定基础,吃尽了断路苦头的群众,在工程质量上毫不含糊,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该下则下,该填则填,该砌则砌,碎石摊铺严格坚持厚度标准。他们不惜投义务工,只求路面坚实耐用,通过群众的辛勤劳动,一条宽敞平整的村庄干线,自河而上,蜿蜒盘旋直到山顶;三是沟渠到位,保障排水畅通。过去路段的根本原因是无排水系统,一遇雨大,积水顺路冲刷,导致群众反复投劳,怨声载道,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一劳永逸,坚持高标准浆砌排水沟,合理增设涵洞,部分地段以沟代堰,彻底结束公路无排水沟的历史。

当时,镇党委、政府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把10公里村道路,8公里社道路进行了硬化。解决了两个村近3000人的运输难和800多人行路难的问题。实现了村道上档次,社道搞延伸,社社通公路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运输,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促进农民增收,确定了致富支柱。

靠山进宝铺,脱贫致富路。因地制宜,确定以发展茶产业为支撑项目。高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高阳坡茶就成为朝廷贡品,大茅坡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绘制出“山、水、林、园、路”标准化建设的蓝图。2011年下半年,为改变大茅坡人“单打独斗”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确保茶叶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正式启动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走产业化经营路子。按照“规划引领,高位超前,功能布局,全域覆盖;整合项目,配套建设;风貌控制,综合整治;产业支撑,文化提升;产村一体,城乡统筹;组织引领,党建保障”七项建设原则。县农业局联系川农大,省茶科所等科研院校,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邀请川农专家团队科学编制《旺苍县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方案》,邀请成都金点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制《旺苍县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方案》,引入米仓山茶叶集团牵头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米仓山茶叶集团按照“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按照“每亩350元,第五年开始每十年增加50元,租期40年”的标准,租恁大茅坡农户茶园500亩,开始了大茅坡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拉开了以大茅坡为核心,连片虎垭、鹿渡、崔河、宋江、温泉五个村47个村民小组的高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序幕。县委。政府花大力气整合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土地整理,以工代赈,同村公路,高标准农田,产业基地强县等涉农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投入园区建设。县农业局等部门深入落实县委政府决策,派专人驻点指导。高阳镇人民政府大力宣传“感党恩,建家园”,“弘扬大茅坡精神,致富大茅坡”,“高阳是我家,致富靠大家”精神,引领农户参与园区建设。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园区投入劳动力12.1万个,累计投入机械台班1200个,移动土石方13万立方米,简称高标准茶叶产业基地1.2万亩,1000/年产的茶叶生产线2条。建成村道公路15公里,主干道安保工程7.5公里,茶园坡耕地综合治理2200亩,蓄水池60口,耕作便道12.2公里,硬化园区机耕道5.7公里,泥结碎石路1公里,风貌塑造160户,入户路5.8公里,户用沼气池200口。2012年,园区茶叶产量达到720吨,产值1.44亿元,仅茶叶骨干项目带动茶农人均增收1200元。

大茅坡再次换上了新装。错落有致的梯地,整齐划一的茶园,修缮一新的农居,宽敞平整的道路,整洁卫生的环境,笑逐颜开的农户……大茅坡人富了,又开始了他们的小康之旅。

助推小康梦

走进新时期,大茅坡将在产业拓展基础上,深入挖掘悠久的汉王传说,厚重的茶文化资源,依托旺鼓旅游必经之路的区位优势,将茶叶发展与乡村旅游,商贸展销有机结合。按照“一线三区”的空间发展布局,“一线”:即崔河、虎垭、鹿渡、宋江、温泉园区主干道沿线。“三区”:鹿渡坝茶叶标准化加工、展销和茶文化展示区;大茅坡、虎垭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展示区;高阳坡贡茶文化展示区。并用3-5年时间,建设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1.5万亩,将园区建设成为以茶叶种植、加工、生产、贸易为主,集茶文化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届时,园区年总产值将达到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大茅坡的圆梦历程,是又换决战安乐的历程,是艰苦奋斗的历程,是与时俱进的历程。“宁愿苦干不穷整,誓叫山河变面貌”的大茅坡精神也不断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将使大茅坡人蓝图变成现实,腐朽化为神奇!(陈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