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六大举措”扎实推进下半年脱贫攻坚工作
来源: 时间:2017-07-27

一是坚持“五高”一体化推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做到“五个坚持”:坚持高标准规划,注重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分户设计严控面积、尊重民俗保持风貌;坚持高质量建设,强化成本管控、质量监管、技术指导、生态保护;坚持高系统配套,统一配套生产用地、产业项目、特色庭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坚持高水平提升,搭建农旅融合发展、电子商务营销、“互联网+易地搬迁扶贫”管理服务、“六化”扶贫新村创建等平台;坚持高绩效管理,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激励促进机制,把“挪穷窝”与“奔小康”同步,“换旧貌”与“树新风”并重,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年内完成搬迁安置18936685人。

二是推进“三园”联动机制,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园、特色微庭园“三园”联动发展模式,巩固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的特色经验。创新建设机制,建成17个高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每个贫困村建成一个300500亩产业示范园,全覆盖完成每户1亩以上特色微庭园。创新经营主体培育、集体经济带动、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60家,全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一司二社”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有效利益联结模式。健全保障机制,压实县级评审督导、乡镇抓实建管、贫困村抓好实施三级责任,强化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深化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

三是突出四个关键环节,增强金融精准扶贫活力。突出抓好财政撬动、信用保证、叠加增效、风险防控四个关键环节,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怎样贷得到、如何用得好、风险怎样控”等实际问题,切实打好“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村级互助资金、扶贫小额保险”金融扶贫组合拳,扎实推进“财政输血式扶贫”向“金融造血式扶贫”转变。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保驾护航”作用,实施好“三个三”,即:创新三级防控机制、落实三大惠民措施、完善三大富民产业模式。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创新推行多元化撬动投入和“1+N”资金投入、效益放大、一体管理模式。全县已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借款资金12.58亿元,年内完成扶贫小额信贷1亿元、扶贫保险2.7亿元。

四是深化“1+6+5”科技扶贫模式,夯实科技智力支撑。深度创建“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平台,建成“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旺苍运管中心和村级科技服务驿站216个、科技星创天地以及特色专家大院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乡土人才超市”392个。健全组织、服务、支撑、集成、示范、评价等六大体系,争取科技扶贫项目46个,打造科技示范乡镇27个、示范村47个、示范户215户。创新投入保障、利益联结、绩效管控、激励促进和宣传导向五项机制,每年设立科技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进行奖励,积极营造重视科技、运用科技、依靠科技脱贫奔康的浓厚氛围。

五是优化“334”党建模式,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广泛组织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再战再胜,立足组织优势凸显,夯实党组织设置靠前、领导班子优化配置、各类人才聚集使用“三大基础”。立足组织工作覆盖,强化组织引领、示范服务和脱贫教育“三大职能”。立足组织保障强化,构建统筹整合、责任靠实、激励保障、考评导向“四大机制”。全县6000余名党员干部帮扶1.7万户建卡贫困户,驻村开展“保姆式”服务。对扶贫工作表现突出的县级部门、乡镇领导班子和扶贫干部表扬奖励,对年度目标考核排名后10%的单位和班子进行诫勉谈话和批评处理。

六是强化法治保障“四好”举措,切实护航脱贫攻坚。牢固法治思维、强化法治宣传,坚持法治民主、推进法治扶贫。强化法治先行,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宣传工作,营造脱贫攻坚“好氛围”。强化依法执政,增强法治扶贫意识,规范依法决策程序,制定脱贫攻坚“好措施”。强化公平民主,依法精准识别对象、规范实施项目、严格政策落地,落实脱贫攻坚“好政策”。强化依法管控,群众全程监管、审计财政“双层双线”监管和县纪委、片区纪工委、乡镇纪委“三级联动”监管紧密结合,用活脱贫攻坚“好资金”。(县扶贫移民局 谢迎春)